「家」是一個下班後你願意飛奔而去的地方;是推開門時,有飯菜香迎接你的空間。
Trekkie 與尾節攜手走過十年愛情長跑,並在三年前舉行了溫馨婚禮。在社群媒體上他們樂於分享生活點滴,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彼此的珍惜與深情,從拍婚紗到籌備婚禮,再到挑選新家與裝潢,Trekkie 細心記錄每個環節,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網友的共鳴與關注詢問。
也許是兩人身為 UI/UX 設計師與韌體工程師的關係,他們似乎天生對「使用者體驗」有敏銳的直覺,在挑選房屋時,宛如在設計一個專屬的系統,細緻地考量格局規劃、動線設計與家具配置,如果說他們的默契是一組程式語言,那一定是理性與浪漫的交融。
「看屋」的過程
Trekkie 與尾節的新婚好宅,有著 18 坪的方正格局,兩房兩廳簡單卻處處透著溫暖與情感。
兩人在看房的過程中,起初並沒有明確目標,而是抱著開放的心態,從眾多選項中慢慢篩選出真正需要的條件。「我們一開始看的範圍很大,隨著時間推移,才逐漸聚焦。」
他們發現,有些條件雖然看似重要,但實際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就是跟價錢成正比,做不到的事情的時候,就會開始篩選。而對 Trekkie 與尾節來說真正不可妥協的,是方正的格局、充足的採光,以及不被壓迫的舒適感。
「看房的過程就像自我探索,你會逐漸明白什麼才是不可取代的。」尾節補充道,而那束金黃的西曬陽光,便是他們最無法割捨的要素之一。
找到房屋的靈魂元素
兩人特別鍾愛西曬的光影,儘管許多人擔心夏季的炙熱,但對 Trekkie 和尾節來說,這樣的陽光是家中無可替代的靈魂。
對於從小搬家多次的 Trekkie 而言,光線是衡量家是否舒適的關鍵,兒時住在光線不足的房子裡,陰暗的空間總讓人覺得壓抑,她特別提到「西曬的陽光像是房子的原生裝潢,雖然無法改變但也因此更珍貴,那金黃色的光線,讓空間變得溫馨且充滿生命力,像我小時候希望陽光灑滿房間的感覺。」
而尾節則在第一次造訪這間房子時,便被午後溫暖的光影迷住,光線充沛又舒適,正是夢想中的家。
旅行經驗擷取「動線」細節
除了陽光之外,Trekkie 也特別注重「動線」的設計,她回憶著「每次住旅館,我都會特別觀察動線的流暢度,例如放行李時空間是否夠用、移動是否便利,還有廁所的規劃會不會讓人覺得侷促或不適,這個會對未來的裝潢都很有幫助。」
過去微小的體驗,都會成為打造新家的重要指引「我們不一定追求什麼風格,但一定會剔除那些讓生活不方便的設計。」
新家的規劃過程中,Trekkie 與尾節也沒有特定請風格設計師,而是直接與系統櫃廠商合作,針對空間的實用性進行規劃。「我們在裝潢前就來家裡模擬動線,每天都走來走去,甚至用布剪出桌子的大小,試著計算左右應該預留多少空間。因為我覺得當真的住進來時,會感受到當初自己一直努力在做這些東西的成果。」這樣的用心不只是為了視覺美感,更是為了居住的舒適。
|佈置居家的情感價值
家,沒有一次到位的裝潢,而是每一天都能在小細節中感受到累積的幸福。像是家裡兩人從日本掃貨回來的黑膠,到收藏的漫畫和公仔,都是肉眼可見的感動。
「我覺得『幸福』是開始慢慢在這個殼裡面,塞入我們兩個的靈魂,這樣到處貼貼貼貼貼貼的感覺。在這個日常當中,去享受你們的這些過程的累積,然後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在這個地方,它是一個很難用言語形容的價值。」
家的每一處,都有它的儀式感與目的性
提及這個家裡最有意義的角落,尾節的眼神立刻亮了起來,在客廳的一隅,靜靜地擺著一台「 LELIT BIANCA 變頻半自動義式咖啡機」,旁邊是他精挑細選的手沖咖啡杯具。
這裡是他一天的起點,也是他結束一天的溫柔儀式。「每天早晨沖一杯咖啡,或者下班後為自己調一杯,這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,還承載著我小小的咖啡師夢。」他笑著說即使偶爾拉花失敗,這個角落仍然是他最放鬆、最自我實現的地方,他甚至曾興致勃勃地拉著 Trekkie 一起去上咖啡拉花課,享受兩人同時學習的樂趣。
相比尾節的精緻儀式感,Trekkie 的幸福來自沙發上的片刻放空。「對我來說,沙發是家裡最放鬆的地方。」下班後她喜歡直接躺在沙發上,什麼都不做,也什麼都不想,完全釋放日常的壓力。「如果說發呆也是一種儀式感,那這就是我的儀式感。」
沙發成為她醒著時待得最久的地方。「如果躺在床上我很快就會睡著,但沙發就不一樣了。它是一個可以讓我安靜滑手機、放空思緒的地方。」她笑著補充,這種全然放鬆的狀態,正是她對家最深的依賴與喜愛。
儘管尾節和 Trekkie 各自有偏愛的空間,他們都認為這個家無可替代。「我好像真的選不出最喜歡的地方,因為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的功能和故事。」Trekkie 緩緩地說。她習慣只留下自己喜歡、並且有意義的物品,這些細膩的細節,就像拼圖一樣,組成了家的完整樣貌,讓每一處都帶著溫度與歸屬感。
與「家」產生歸屬感的瞬間
剛搬進一處全新的空間時,往往會被陌生感給籠罩,很難馬上將「新空間」與「家」做聯繫,但在瞬間產生歸屬感的當下,卻會激發難以忘懷的化學反應。
Trekkie 記得有一天回家,開門就聞到尾節在料理的飯香「當下就覺得,啊,回家了。」對尾節而言,歸屬感則藏在一天忙碌後急著回來的那段路程中。「工作一整天很累、壓力很大的時候,心裡會一直想著趕快到家,而踏進家門後整個人放鬆下來的舒適感,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對家產生歸屬感的過程。」
家的想像,隨成長階段而改變
Trekkie 小時候經常陪著父母看房,年紀輕輕就知道「房子很貴」,也因此買房這件事從來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中。她笑著說:「我的人生藍圖裡沒有房子的想象,甚至連家應該是什麼樣子,都沒有想過。」這樣的空白,一直到和尾節相識後才漸漸被填滿。
兩人開始討論結婚後的住處時,Trekkie 一度認為租房子也無妨,但她有一個堅定的信念:不住娘家,也不住婆家。她堅決地說:「不是我抗拒家庭,但我想要的是屬於我們兩個人的空間,沒有其他家庭的磨合。」這樣的決心,最終成為兩人購房的動力,也成為這個家的起點。
尾節回憶起自己對於的「家」經歷:「小時候,家就是大家一起吃飯、念書的地方。上大學後,家變成了房間,更多是私人空間的延伸。但真正搬出老家,擁有自己的房子後,我才發現家是全然屬於自己的地方。」尾節補充道一個心態轉變的小故事
小時候他曾經用侵蝕性很強的清潔劑清理家裡浴室的牆,留下了擦不掉的痕跡。「當時覺得沒什麼,牆還可以用就好了,但現在如果是我自己的家浴室弄壞了,我一定會超生氣!」這一幕,讓大家忍不住笑了起來,也讓我們看到,責任感是如何隨家的意義而逐漸加深。
Trekkie 與尾節用理性的態度構築家的基礎,從地點挑選到預算分配,再到設計的細節,處處展現邏輯與實用的思考。然而,在這些有條不紊的選擇中,也流淌著溫暖的感性痕跡──那些美感與溫度,藏在家具的曲線、燈光的柔和,還有每個清晨咖啡香氣裡。
這座宅邸,不只是空間,更是一場理性與感性的相遇,是他們共同對美好生活的詮釋與期盼。或許,真正的浪漫就藏在這樣的細節中吧。
|去你家 social
「去你家 social」的企劃始於對「過好生活」的想像啟程。我們好奇,每個人如何探索自己理想日常的模樣,而家,則是所有連結最深、最真實的空間地帶。
每一次的拜訪,我們走進不同的家,聆聽來自各行各業的人的分享。透過空間設計、物品擺設與生活儀式的細節,拼湊出家的主人如何將熱愛轉化為日常的一部分,我們也希望藉由這些故事,喚起你對自己生活的想像,為家的可能性注入新的靈感。
去你家 social,不只是記錄家,更是記錄那些為生活努力的人。